拍攝團隊 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、 香港文學研究中心、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深水埗的大街不論日夜,都由攤販組成。拍攝攤販前,我們先在販售玩具、衣物、日用品的福榮街,福華街尋找可供拍攝的唐樓。入選文章不一定都有把唐樓描述得完整、仔細,然而唐樓是組成深水埗區風景不可或缺的元素,不少篇章的作者也曾居於這些舊樓,或許日夜沉浸在殘破狹小的居所中,方能把細緻地道的人情味藉故事淡淡道出。 於是我們走上唐樓天台,無意間在它的頂樓梯間發現住客在牆上寫下的一手字: 天台先生 請不要把報子(紙)拿走 街上有日行人、夜遊人,唐樓的住客亦有各自的生活作息,彼此的生活中若有磨擦或矛盾,若難見面說清,塗鴉就是最和平、簡單的溝通方式。街坊寫的字並不美觀端正,也常有白字,但「天台先生」隱含着鄰舍間的陌生與禮貌。慣於居於新式大廈享受現代管理的城市人,或許難以接受兩個單位的住客把梯間畫花,但在唐樓裏這些公共空間或不乾淨,卻正扮演着最直白的社區討論平台,為路過的遊客揭露鄰舍間的關係。 繼續沿北河街南行,「我們要拍攝心中的一幅圖畫/左轉右折結果卻來到這裏」,[1] 鴨寮街上,推銷員在街頭說個不停,國產手機樣樣好,新款電磁爐及陶瓷易潔鑊也燒了半天。我們架好Insta360 Pro嘗試捕捉鴨竂街攤檔上陳列的電子零件,路上尋訪電子產品的路人紛紛走近注視球狀的Insta360 Pro,試着向我們查問它的功能和價格。這裏的街道就是商品的展區,展示貨品功能外,還展示着商販的生命力。 隨日光離開城市,繼續沿北河街南行走至深夜。日間的攤檔都消退去了,屬於夜晚的地攤陸續在北河街市政大樓外開檔。好幾輛客貨車開始停泊在道中,打開尾門或尾板,一車的舊鞋、廚具、玩具、小家品、書本等散落沒有明確劃界的地攤上。我們試着把鏡頭放在地攤上,像貨物般觀察街坊、店主,乃至深水埗的夜。 時近凌晨,拍攝方算告一段落。想到學生戴上VR眼鏡後,就在十來個場景中自由穿梭時空,他們將能拼砌出怎樣的深水埗社區風貌呢?真教人期待。 [1] 梁秉鈞:〈香港兩題〉。《詩雙月刊》第17期(1992年4月1日),頁27。 ...
查看詳情
17
四月